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54:20    次浏览
2016年10月8日,国家环保部发布公告,经前期考核、公示、审定,邛崃被正式授予“国家生态市”称号。披肝沥胆七载,邛崃人民终于迎来了“创建”的圆梦时刻。“邛崃美丽家园、成都生态屏障”。作为一座拥有2300年历史的巴蜀四大古城之一,这里文化底蕴深厚,生态环境优良。近年来,邛崃以创建“国家生态市”为目标,以建设“邛崃美丽家园、成都生态屏障”为重要载体,牢固树立“环保优先、作美生态”理念,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,以增强城市综合实力,提升人民幸福指数,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,着力优化产业结构,转变发展方式,唱响了绿色发展、低碳发展、生态发展的主旋律。高起点高标准描绘生态蓝图绝佳的生态环境是邛崃最宝贵的财富。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,市委、市政府坚持“保护生态、环境优先”的发展理念,以规划为龙头,高标准规划生态创建,持续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。2009年,我市编制了《邛崃生态市建设规划》,2012年,根据生态市创建的新要求,又进一步修编和完善规划。该规划在作为生态市创建纲领性文件的同时,我市还将其贯穿到土地利用规划、城乡发展规划、产业发展规划等各项规划中,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刚性要求融入城市规划体系,做到规划之间的协调统一。同时,编制完成了《邛崃市绿地系统规划》、《邛崃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》等各项规划,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规划体系。高标准配套规划重点项目,通过生态产业、人居环境、生态保障、环境治理等项目的规划实施,加快推进生态市创建。一张蓝图绘到底,一任接着一任干。在组织架构上,我市成立了由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,市级分管领导任副组长,财政、环保、国土、水务等20多个部门为成员的生态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,将国家生态市创建的重点工程、任务和建设指标逐一分解落实到各成员单位。各相关单位和镇乡也相应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,形成了政府主导、全民参与、层级管理、上下联动、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,保障了生态市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。同时,将生态市创建纳入市委、市政府中心工作,实行“一把手”负总责和“一岗双责”制,对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跟踪督办,做到任务明确、进度明确、责任明确、奖惩明确,确保生态市创建工作落到实处,取得实效。近年来,邛崃先后获得国家生态示范区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四川省生态市、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、四川省森林城市等称号。一幅生态邛崃的山水画长卷正徐徐展开。 整治水环境构建美好家园水是城市的灵魂,城市因水而灵动。近年来,我市高度重视水环境整治工作,累计投入1.5亿元,深入开展南河城区段生态拦河坝工程、出阝江河茶园乡防洪治理工程、黑臭河渠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,有效促进了面源污染治理和水环境质量提升,形成了“河畅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”的生态景观带。为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,确保市民喝上放心水,我市全面清理整顿水源保护区及其相关水域周边的排污企业、农家乐和畜禽养殖场。新建户用沼气池1502口,沼气工程1200立方米,蓄粪池195721立方米,新增抽粪设备128套,总投资4600万元,探索畜禽粪便“产生—转运—利用”产供销模式,实现粪污的异地利用。此外,我市还大手笔投入资金,下大力气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污水主干管网等基础设施,进一步净化水源空气,有效提升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,构建美好家园。另据了解,自生态市创建以来,我市上下联动,全力推进生态细胞工程建设。截至目前,13个镇乡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,11个镇乡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技术评估,建成省级生态小区4个,省级生态村4个,成都市级生态村232个、成都市级绿色社区6个,建成成都市级绿色学校15所、省级绿色学校2所。倡导绿色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以构建绿色经济体系为目标,我市把“优布局、调结构、促转型”贯穿生态创建的全过程,大力推进新型工业深化发展、现代农业生态发展、第三产业联动发展,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、发展方式及经济模式。新型工业方面,积极推进食品饮料、生物医药和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提档升级,完善项目准入制度,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“三同时”制度,从源头上杜绝国家明令禁止和违反产业政策的项目及高污染、高能耗企业的引进;采取兼并重组等方式,加快低效项目的置换,加强企业危险废物监督管理,督促企业科学规范处置;积极扶持企业技术改造,促进企业节能降耗,大力抓好重点能耗企业的监控,先后对14家企业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;狠抓循环经济发展,完善工业节水标准体系,实施百户工业企业节水行动,积极推进再生水利用,探索工业园区集中供热模式,既降低了能源消耗,又开辟了秸秆等生物质综合利用新途径。现代农业方面。按照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更高要求,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建设;积极推进产村相融,充分运用农村产权改革成果,大力推广土地股份合作、大园区小业主、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多种模式,打造设施农业、休闲农业,推进了一三产业互动发展,促进了农民多元增收;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,病虫害绿色防控、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,保障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;加强绿色食品、有机农产品生产和基地的标准化建设,出台《邛崃市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奖励办法》等激励政策。第三产业方面。大力发展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,推进以天台山、平乐古镇为核心的精品文旅景区保护和开发利用,发挥生态人文优势,打造宜游宜居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;打造具有浓郁地方文化和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业项目,将山水田园有机转化为旅游资源,近年来成功推出了南宝山羌文化旅游、夹关茶文化旅游等一批文化型、生态型、体验型的旅游产品。突出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风景名胜区、天保工程、森林公园、饮用水源保护区、城市“禁燃区”、“畜禽禁养区”……结合成都市主体功能区划,我市科学划分环境综合功能区,将我市西部601平方公里山区、丘陵划入重点保护区,实施强制保护,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,保障生态安全。划定了风景名胜区等各类保护区298平方公里。生态是否改善,数据不会说谎。截至2015年,我市共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25个,总处理规模达6.62万吨/日,实现了生活污水处理厂全覆盖。共建成城区配套污水管网共约89公里,镇乡配套污水管网共约118.68公里,保证了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率。同时,建成了处理规模均为1.99万吨/日的临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厂和羊安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厂,实现了工业污水处理厂全覆盖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我市关闭了6家纸厂、1家化工厂、5家砖厂,改造、淘汰40余台燃煤锅炉,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140.84吨、氨氮减排3.02吨、二氧化硫减排25.85吨、氮氧化物减排5.8吨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我市共落实上报减排项目87个(其中工业源项目20个,生活源项目25个,农业源项目42个),共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2872.84吨,氨氮减排275.67吨,二氧化硫减排25.85吨,氮氧化物减排53.06吨,全面完成了“十二五”目标任务。在四川省2015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综合考核中,我市综合考核得分为107.21分,名列全省各县(市、区)第一。如今,邛崃城乡到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。“国家生态市”只有起点,没有终点。它将伴随邛崃城乡发展的每一天,伴随邛崃人生活的每一刻。记者姚凯峰报道